碎片百科网

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姓氏及名字

潮汕华美孙氏始祖稳基公的历史背景与影响

时间:2023-11-10 09:47:02    浏览:14

身为后代子孙,寻找祖先根源,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情感。百家姓氏,博大精深。其中孙姓排名第3位。我国古代的家训,是一个庞大的传统文化宝库。明明白白地告诉子孙们,祖先的功绩和美德都是值得尊敬和学习的。接下来我们来说说揭阳京冈孙乙公的第八代裔孙,潮汕华美孙氏始祖稳基公。

潮汕本地自古以来就有一句谚语:“下尾沈,未曾有沈先有孙,统宫老爷是伊妆。”

在太平盛世,修谱溯源,慎终追远,已经成为一种趋势。《华美史话》的编修工作,将孙姓的来源和发展,以及孙沈之间的友好关系列入重要议事内容,进行了对潮汕孙氏相关资料的研究,并协调多方力量,联合孙姓后裔开展了寻根之旅,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。

根据揭阳《京冈志》(1994年版)和《潮汕孙氏族谱》(2000年12月版)的资料分析,揭阳京冈始祖孙乙公(字次木),江苏高邮人,宋徽宗时进士,官承务郎。南宋绍兴三年(1135年)任揭阳县令,开居揭阳吉帛村(今京冈)。至第七世祖云峰公,移至海阳孙厝洋。云峰公生四子,后分别开居四处,长房开居潮安沙溪内池棋盘蛇脐桥仔头;二房开居潮安沙溪高厝洋;三房于元代至正年间(约1353年左右)开居上莆乡下尾(今华美);四房开居澄海鸥汀。因此,纠正了过去认为“华美孙姓是从沙溪迁来”的观点。

溪内池迁徙而来”。确切地说,华美孙姓是揭阳京冈孙乙公的第八代裔孙,是从沙溪的孙厝洋迁徙而来的。

华美孙姓的始祖为稳基公(妣沈氏妈)。孙姓开居下尾后,世代相传,形成群体后,其聚居地定名孙厝巷。

长房裔孙于清代成丰中期(约1855年左右)选址在吴畔建成孙厝大厝(俗称孙厝门楼)之后又将孙厝巷的闲置房屋转卖给沈族顺祖五房人。至清代光绪年间,利用汇入侨资,在新乡建成大厝——“乐安旧家”,后将闲置的孙厝大厝转卖给吴氏。其中一款是于民国三十一年(1942)四月十五日,由孙广让、孙广裕、孙源裕将祖遗瓦屋一间(东至吴畔大巷,西至吴家大厝房巷,南至门楼,北至仕林之厝)以国币九百五十元割让给吴紫榆。(以上有割厝根契为凭)

为便于农耕,清代光绪初期(1882年)二房裔孙(十二世书育公)到尾社新乡畔七斗巷,以每年八担赤谷租得“下山虎”厝屋一座居住。而后,将孙厝巷的祖业,留下公厅外,其余闲置房屋转卖给沈氏。由于七斗巷的厝屋是租赁的,所以按传统习俗,时年八节,仍到孙厝巷公厅祭拜祖先。直至解放后,实行土地改革,二房裔孙分得了厝屋后,才将孙厝巷的先祖神位择吉恭请至七斗巷住厝继续祭祀。

追忆历史,孙姓先于沈氏,有着更为悠久的历史渊源。

沈姓家族在尾部居住,其人口繁衍不息,直至清代已有两千多人。虽然沈、孙两姓人数相差悬殊,但自古以来,两姓都以诚信待人,相互尊重,团结一心,共同谋求发展。

三山国王古庙,原本是孙氏在明代末年建造的,虽然简陋,但却是风水宝地。到了清代康熙年间,华美各姓被强制迁徙,斥地恢复后,三山国王古庙变得空荡无人,破败不堪。当时孙氏财力有限,只能匆匆修复。直到清代乾隆年间,沈姓家族规模庞大,财力雄厚,族长倡议重建沈氏三山国王庙。孙氏长辈得知此事后,便与沈氏家族的权威人士商议,达成两族共同出资修缮,并决定共同使用庙宇的共识。

沈姓的信众进入庙宇膜拜、求签占卜,非常灵验,信仰愈发虔诚,庙宇香火日益旺盛。此后,孙、沈两族关系更为和谐。后来,如需向王公祈求吉祥,通常由孙氏族长投掷杯子决定。

在宗族归属问题上,孙姓将沈族二房顺祖纳入族谱,使孙姓成为上社一部分,并按照沈族的习俗轮流担任灯首。每年的农历七月廿五,“大闹热”这一天,虽然是纪念沈氏先祖武德侯的忌日,孙姓也一同虔诚祭祀,并在“走老爷”和赛龙舟等传统文化活动中团结一致,奋力拼搏。

自解放以来,孙、沈两族有人在村政领导岗位上发挥作用。

如今,孙、沈两族更加强化传统,增进族谊,步伐一致,共同建设美好家园,同心协力,再创辉煌。

经过检查,我发现原文中没有提供需要校对的文本内容,因此我无法为您提供校对服务。请提供您需要校对的文本,我会尽力为您提供最好的建议。

猜你喜欢
热搜美食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