碎片百科网

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姓氏及名字

屈氏家族郡望一览临海新丰彭城郡查询

时间:2023-11-10 09:33:01    浏览:15

屈姓解读与郡望大全

屈姓是典型的多民族、多源流姓氏之一,在我国现有的姓氏排行榜上排名第182位,人口约为76万3千余人,占总人口的0.048%。

屈姓的郡望主要有:临海郡、新丰郡、彭城郡等。其中,临海郡设立于三国时期的孙吴国太平二年(公元257年);丹阳郡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名,汉朝时期就已经存在,后来历经变迁,但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过相应的郡县设置。

郡望介绍如下:

1. 临海郡:位于我国浙江省东部沿海地区,包括象山港以南的区域。该郡成立于三国时期的孙吴国太平二年(公元257年)。

2. 丹阳郡:也被称为润州或丹杨郡,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名。在先秦时期,有三处名为丹阳的地方,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(今江西南昌)。汉朝时期开始实行郡县制后,曾先后出现多个以丹阳命名的郡和县。丹阳郡最早设立于西汉元狩二年(公元前121年),由原豫鄣郡改置,治所在宛陵(今安徽宣城),下辖17个县,范围相当于今天安徽省长江以南,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,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为界。三国时期,孙吴国将丹阳郡治迁至建康(今江苏南京),此后辖区有所缩减。南北朝时期,在后魏时,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。隋朝灭后南朝陈国后废除,后隋炀帝又设立了润州,治所在延陵(今江苏常州),再以蒋州(今江苏南京)为丹阳郡。唐朝时期,丹阳郡治迁至丹徒(今江苏镇江)。北宋政和年间(公元1111~1117年),该郡治再度迁移。

总之,屈姓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姓氏,其郡望丰富多样,反映了在不同历史时期,行政区划的变化和调整。

1118年,镇江府升格。此外,古代楚国的发源地原本是丹阳,即现在的湖北秭归一带,楚文王向东迁移至湖北枝江,仍将其命名为丹阳。再者,秦朝时期的丹阳县也被称为丹杨县,位于我国安徽省当涂县一带,唐朝时期被纳入当涂县。自明朝、清朝直至民国、现今的丹阳,都是一个县级行政单位的城市,地处我国江苏省溧阳市附近,紧邻长江,归属于江苏省镇江市。

河南郡:秦朝时期称为三川郡。西汉高宗二年(公元前205年),改名为河南郡,治所设在雒阳(今河南洛阳),当时管辖的地区包括今天的河南黄河南部洛水、伊水下游,双洎河、贾鲁河上游地区以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。当时共辖有22个县,大致相当于今天河南省孟津、偃师、巩义、荥阳、原阳、中牟、郑州、新郑、新密、临汝、汝阳、伊川、洛阳等县市。东汉时期,都城迁至洛阳,为了提高河南郡的地位,其长官不再称呼为太守,而是称为尹。隋朝初期,河南郡被废除,后来又重新设立,成为豫州河南郡。唐朝时期,其为洛州河南府,其管辖范围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。元朝时期,设为河南路,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。民国时期,改设为河南省。

新丰郡:又称古庸国、竹山县,商朝之前是汉水流域的重要部落方国,称为庸国。周武王讨伐纣王时,庸国出兵相助,因此得到了世袭封赏。楚庄王三年(公元前611年),庸国君主率领群蛮背叛楚国,农历八月,楚国对庸国发起攻击。

楚人、秦人、巴人联合起来灭了庸国,庸地被并入楚国,置上庸县。周显王五年(丁巳,公元前364年),秦楚两国结盟,庸地还楚国。周赧王三年(己酉,公元前312年),秦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,庸地归于秦国。周赧王十一年(丁巳,公元前304年),秦楚两国议和,秦国又将庸地还给楚国。同时,分置上庸郡和汉中郡,上庸郡治上庸,汉中郡治西城(今陕西安康)。

周赧王三十五年(辛巳,公元前280年),秦国再次伐楚国,楚军大败,被迫割上庸、汉北地予秦国。秦始皇二十六年(庚辰,公元前221年),秦始皇统一,分天下为三十六郡,庸地复置上庸县,改隶汉中郡,属梁州。西汉初期沿袭秦朝建制,西汉高祖五年(己亥,公元前202年),析上庸以西之地置武陵县,属汉中郡。汉武帝建元元年(辛丑,公元前140年),改梁州为益州,上庸、房陵、锡、长利四县隶汉中郡,属益州。王莽篡汉后,新朝始西汉朝建国元年(己巳,公元9年),改上庸县为上庸部,隶属汉中郡。西汉末期将汉中郡分为魏兴、房陵、上庸三郡,上庸郡辖北巫、安乐、武陵、安富、微阳五县。汉献帝建安二十年(乙未,公元215年),曹操大破张鲁后,将魏兴郡辖地锡县并人上庸郡,以申耽为上庸都尉。

东汉建安二十四年(己亥,公元219年),刘备派遣刘封、孟达平定魏兴、上庸、房陵三郡,申耽投降蜀汉,被封为上庸太守,封为郧乡侯。东汉建安二十五年(庚子,曹魏黄初元年,公元220年),孟达投降曹魏,随后袭击刘封,刘封逃回蜀国。曹魏将房陵、上庸、西城三郡合并为新城郡,并任命孟达为太守。

曹魏明帝太和元年(丁未,公元227年),孟达欲归附蜀汉,被曹魏兴郡太守申仪秘密报告给司马懿。司马懿率领军队攻破城池,生擒并处决了孟达。曹魏太和二年(戊申,公元228年),将新城上的庸、武陵、北巫三县划分为上庸郡,治所设在上庸。曹魏太和四年(庚戌,公元230年),撤销上庸郡,将其并入锡郡。曹魏景初元年(丁巳,公元237年),将魏兴郡的微阳县和锡郡的安富、上庸两地合并,设立上庸郡。曹魏嘉平年间,再次撤销上庸郡,直至曹魏甘露四年(己卯,公元259年)才重新设置。晋朝时期沿袭曹魏的制度。晋武帝泰始元年(乙酉,公元265年),上庸郡下辖上庸、富安、微阳、上康、武陵五县,属于荆州。晋惠帝元康年间(公元291~299年),上庸郡划归梁州管理。后来,该地区被前秦占领,东晋孝武帝时期又归还晋朝。在南北朝时期,初期仍沿用旧制。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(辛酉,公元421年),上庸郡下辖上庸、北巫、富安、微阳、武陵、新安、吉阳七县,属于梁州。

北齐武帝永明二年(公元484年),上庸郡辖上庸、武陵、齐安、北巫、上廉、新丰、新安、吉阳八县。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(公元503年),析上庸县另置安城县,改称上庸郡为新丰郡。候景之乱时,地入西魏。西魏废帝元年(公元552年),改安城为竹山。同时改房陵为光迁,改新丰为上庸,以竹山之地分设罗州。北周时期,改上庸县为孔阳县。隋文帝开皇十八年(公元598年),改孔阳县为上庸县,改罗州为房州,领上庸、竹山、光迁、永清四县,隋炀帝大业元年(公元605年),改州为郡,以郡治县,改房州为房陵郡,治竹山。唐朝初期沿袭隋朝建制。唐高祖武德元年(公元618年),改房陵郡为迁州,治房陵。唐太宗贞观十年(公元636年),废迁州,置房州,治竹山,领房陵、竹山、永清、上庸四县,属山南东道。

唐玄宗天宝元年(公元742年),改房州为房陵郡。唐肃宗乾元元年(公元758年),复房州,竹山属之。五代十国时期,上庸、竹山仍属房州。宋朝初期沿袭旧制。北宋太宗雍熙三年(公元986年),省上庸入竹山,仍隶房州,升房州为保康军节度,隶京西南路。南宋高宗建炎四年(公元1130年),改保康军节度为兴元府,领房陵、竹山、永清、上庸四县,属陕西路。

公元1130年),设立金、均、房州镇抚使,隶属于利州路。宋高宗绍兴五年(乙卯,公元1135年),改隶襄阳路。南宋朝绍兴七年(丁巳,公元1137年),归属于京西南路。南宋朝绍兴十年(辛酉,公元1141年),设立金、房、达、开安抚使,并改属利州路,房州管辖房县、竹山两个县。元朝时期,沿袭了宋朝的制度。元顺帝至正二年(壬午,公元1342年),将房陵纳入房州,竹山仍然隶属于房州,属于襄阳路。明朝洪武元年(戊申,公元1368年),将襄阳改为府,管理竹山、房县、上津、郧县等县。

明朝洪武七年(甲寅,公元1374年),省去竹山,划归房县,隶属湖广布政使司的襄阳府。明朝洪武十三年(庚申,公元1380年),重新设立了竹山县,仍隶属于襄阳府。明宪宗成化十二年(丙申,公元1476年),设立了郧阳府,竹山归属其中,同时划分竹山县西尹店的社区设立竹溪县。清朝沿用了明朝的制度。清圣祖康熙三年(甲辰,公元1664年),将湖广分为湖北、湖南两省,郧阳府归属湖北布政使司,管理郧县、郧西、竹山、竹溪、房县、保康六个县。清宣宗道光元年(辛巳,公元1821年),将竹山、竹溪、房县南部地区设立白河厅(现今的柳林白河口),设有抚民同知,后来改名为督捕同知。

清穆宗同治三年(甲子,公元1864年)废除白河厅,恢复原来的制度。

初年(壬子,公元1912年),全国实行省、道、县制,竹山属湖北省襄阳道。中华民国二十一年(壬申,公元1932年),改属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。中华民国二十八年(己卯,公元1939年),属第八行政督察区。中华民国三十八年(己丑,公元1949年)元月,人民解放军解放竹山,竹山隶属陕南行政公署第四专署,后改为两郧专署。中华人民成立以后,竹山隶属中南行政区湖北省郧阳专员公署。1950年庚寅2月1日,改属郧阳地区专员公署。1952年壬辰襄郧合并,隶属襄阳专区专员公署。1965年乙巳,襄郧分设,竹山隶属郧阳专区行政公署。1970年庚戌,专区改称地区,竹山隶属郧阳地区行政公署。1994年甲戌10月,郧阳地区建制撤销,与十堰市合并,竹山隶属湖北省十堰市。

彭城郡:彭城郡原为西汉时期的楚国所置。汉宣帝地节元年(壬子,公元前69年)以楚国改置彭城郡,治所在彭城县(今江苏徐州)。西汉朝黄龙元年(壬申,公元前49年)复名楚国,东汉朝章和二年(戊子,公元88年)又改为彭城国。南朝宋永初二年(辛酉,公元421年)复为彭城郡。隋开皇时期(公元581~600年)废郡,隋朝大业三年(丁卯,公元607年)复置。

.唐朝武德四年(辛巳,公元621年)改名为徐州,天宝元年(壬午,公元742年)称为彭城郡。乾元元年(戊戌,公元758年)恢复为徐州。历史上的彭城郡,其管辖范围主要涵盖今山东省微山县、江苏省徐州市、铜山县、沛县东南部以及邳县西北部,安徽滩溪县东部和山东微山县一带。彭城郡与沛郡的地域范围有部分重叠。

渤海郡:西汉时期自巨鹿、上谷之地析出渤海郡,治所在浮阳(今河北沧州东关)。当时,渤海郡的辖区位于今天河北省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。在唐朝时期,东北靺鞨(古女真族)中的粟末部建立了渤海郡,初期被称为振国(震国),后来又称为渤海国。当时的渤海郡涵盖了今天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的土地。后来,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、忽汗州都督,于是便有了“渤海”这个名字。渤海郡横跨乌苏里江两岸,覆盖了 today 辽宁、河北、山东三省之间渤海湾沿岸一带的土地。然而,在同光四年(丙戌,公元926年),渤海郡被大辽国契丹族耶律·德光所灭,此后便不再存在。

猜你喜欢
热搜美食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