碎片百科网

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生活百科

攵这个汉字的起源及其发音解析

时间:2023-11-27 01:21:01    浏览:7

攵,作为汉字的一个部首,其字形似手执教鞭或权杖轻敲,原用于描绘手持工具敲打的动作。尽管在现代汉字中较少使用,但诸如“敲”、“敁”等字仍可见其踪影。

攵字发音特殊,需通过联想与记忆理解。如对字义不熟悉,可多加练习以掌握规律。尽管其在现代汉字中的使用大幅减少,但了解其起源与发展历程有助于更深入地欣赏汉字之美。

来源:参考资料《汉字的偏旁部首通解:竖区(86-90)》

关于攵的起源,可以参考该书进行详细了解。

手巾的制作方法。其构型诠释了它是由小布头制成的结论。短竖“丨”代表纬线沿纵向(经线)缠绕;横折弯钩“”代表纬线绕经线的相对位置;中间的长竖“丨”表示纬线不能完全围绕经线,总会留下部分经线。将布的两端裁剪掉,制成手巾。借“尽”音表示巾为布的尽头。巾作为偏旁部首的字包括帀、币、布、帅、市、师、吊、帆、帷、帐等。

巾的本义是指织布过程中的最后一块布头。它的引申义包括:1.佩戴的巾类物品,如花巾、小丝巾、巾帚(拭巾和扫帚);2.用于捆绑或覆盖的织物,如领巾、围巾;3.头巾,如巾帻(头巾)、巾冠(巾和冠)、巾絮(头巾)、巾帽(头巾和帽子);4.存放巾帛、书籍等的小箱子,如巾笈;5.用于包裹或覆盖的物品,如巾幂(覆盖礼物的布帛,引申为“覆盖”)。

87.屮(扯chè 草cǎo)形状像草木丛生的样子。两个屮组成“艸”,表示草。屮也可以单独作为“艸”的一部分。屮的笔画解释如下:竖折横“”表示下凹的地形,指示低洼地草木生长旺盛;中间长竖“丨”表示地面上下的根和茎相连;左边的短竖“丨”表示草的高度长短不一。“”是屮的变形,表示草之间的相互牵扯和交联;屮借“扯”声表示草之间相互牵扯交联;屮借“草”声说明屮是春天的早生植物。由于“艸”简化为“艹”,屮被用来表示春天早生植物。

“作偏旁部首的字较少,如屯、出、蚩、粜等。

出的本义为草木初生破土而出。引申1.为出入的“出”。出去,出来,与“入”相对,如出关、出塞;2.出现、显露,如出日(日出之处);3.生产,出产(生产);4.高出、超出,如出月(出了本月);5.使出、拿出、取出,如出捐(拿出);6.发出,发布,如出布告;7.出版、张贴出,如出书、出期刊;8.出仕,如出充(出任);9.逃亡,如出彀(逃出樊笼)、出甲(指逃兵);10.出嫁,如出女(已嫁之女);11.发泄,如出火(发泄欲火);12.出生,如出胎(降生);13.驱逐,如出夫(被逐出的赘婿);14.遗弃、休弃,如出母(被父休弃的生母);15.清除,如:出粪(清除粪秽以肥田);16.除去,如出洁(清除);17.出山(比喻出来干事);18.卖出,如出笏(卖掉);19.指军队出动,如出卒(出兵,派出军队)、出旅(出兵,出军);20.杀,处决,如出人(处决犯人);21.开脱罪名,如出脱(从轻发落或免予处理)、出活(开脱);22.经过,如出边(渡越边境);23.发生,如出事(发生事故);24.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,显露或完成,如想出、看出、打出、冒出。

在《说文解字》中,止(zhǐ)是形声字,由“止”(yǐ)和“卜”构成,表示阻止、制止的意思。而“拟”则是由“扌”(tou)和“比”组成,表示模仿、仿效的意思。两者在意义上有明显的区别,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选择。

声zhǐ)是趾的初文。甲骨文和金文是画人的一只足,上象脚趾头,下象脚面和脚掌。止字楷化后是上和竖“丨”的组合而成。上表示足立于地面以上,“丨”表示垂直,合意就是一腿足垂直立于地面上面而不动,另一只腿足随其后停,是走动中两腿未并拢前就停止的状态。“正”是双腿足同时垂直立于地面。读音来源足接触地面的撞击声即跺地声。止后加归类符号“”作趾,专门指示脚,把“止”字从中解放出来表示运动停止状态。止是偏旁部首字,如址、芷、祉、正、此、步、武、歧、肯、些、歪、耻、此等。

止的本义为脚直立于地面。引申为1.停住,中断进程,如止步、止怒、止泻、止戈(停止干戈,平息战争)、止止(犹止之,停止,止住)、止雨(使雨停止)、止泊(停息)、止军(让军队停止前进);2.阻止,不让进行,如止遏(阻止,抑制)、止哭(止住哭声)、止节(阻塞,节制,抑制)、止塞(阻止,堵塞)、止暴(制止暴戾行为);3.驻守 ,如止壁(顿兵扎营)、止舍(驻扎宿营)、止守(留守)、止次(驻扎);4.居住,如止息(住宿,休息)、止居(安居,定居)、止托(寄居);5.停留,逗留,如止顿(止留,停留)、止泊(停息)、止于至善(处于最完美的境界)。

6. "仅" 和 "只" 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互换使用,例如"止露尻尾"和"止有剩骨",但它们的意思略有不同。"仅" 表示仅仅、只是,而 "只" 表示只有、唯有。"止" 在句子中常常用作动词,表示停止、结束的意思,如 "止衣(只穿)" 和 "止可(只能,只可)"。

7. 在句子末尾,"止" 可以表达肯定的陈述语气,相当于 "呢"。例如,“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。”中的 "行止" 就是 "行走"。

89. “攴” 是一个象形字,来源于古代手持杖或执鞭的动作。在篆体和隶变楷化之后,它由一个省的形状“”和一个指示手的符号“又”组合而成。其中,“又” 表示手持权杖或教鞭,而“”则表示手持教鞭的人向上举起。因此,“攴” 代表手持教鞭轻轻举起并打下学生的动作,同时也是一个汉字的偏旁部首,如敲、敁等。

90. “敲” 由高和攴两个部分组成。其中,“高” 表示高举,“攴” 表示手持教鞭。因此,“敲” 的本意是指手持教鞭轻轻地打击学生。它的引申义包括:1. 叩打,如敲扑(拷打)、敲翻(打断);2. 推敲,如敲实(摸底、探虚实)、敲句(推敲)、敲推(推敲);3. 敲诈,如敲削(敲剥,敲诈剥削)、敲磕(敲诈)、敲磨(犹敲剥)。

91. “攵” 是攴的简化形式,更能够体现它的意义。它由一个向下的斜线“丿”、一个横线“一”和一个“乂”字组合而成,通常用作偏旁部首,用于一些字的构造。其中,“丿” 表示向下、向内。

以下是修正后的

“教”是一个汉字,它由两个部分组成:“攵”(pū)和“孝”(xiào)。攵的意思是向下轻轻用力,而孝则代表上行下效,讲明道理,让学生信服。教的本义是指手持杖或执鞭进行教育、教化,例如教民、教导、教戒、教告和教演。

教并不是通过棍棒来培养孝子的方式。教育的表现形式应该是“上行下效”,即施教者要讲清道理、作出榜样,受教者才有师法、效仿的对象。教的核心内容是“启蒙养正,启智明道”,即以外在的训诲引发内在的潜能,使受教者产生对教的渴望和需求,循序渐进,最终达到心向善、自明诚的境界。教的实践起点是尽孝,终极目标是知恩图报。

“教”这个字是由攵和孝两个部分组成的,它的意思是向下轻轻用力,讲明道理,让学生信服。教的表现形式是“上行下效”,即施教者要讲清道理、作出榜样,受教者才有师法、效仿的对象。教的核心内容是“启蒙养正,启智明道”,即以外在的训诲引发内在的潜能,使受教者产生对教的渴望和需求,循序渐进,最终达到心向善、自明诚的境界。

“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,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我们把关爱父母的心推及到关爱他人、社会、自然界的所有事物。教育孩子的必要性在于纠正他们不良的思想行为,培养他们的善良品质,帮助他们改正错误。“教”的方法应该是启发引导,而不是简单地惩罚或打击;“校”的方法应该是有针对性、因材施教,既要严格要求,又要给予关爱。禁止使用体罚手段,不要因为犯错而不加区分地惩罚孩子,这样会摧残他们的心灵,给他们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。这就是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和精神,对于今天的教育仍有启示作用。

“日”的本义是指太阳,比如日出日落等。它还可以引申出其他含义,例如指代日本,或者表示从天亮到天黑的一段时间,等等。这些用法都有其特定的语境和含义。

“攵”是一个汉字部首,现代汉字中大多写作“攵”。它有多种发音方式,包括“pū”和“fú”。这个字的意义比较广泛,可以表示打击、惩罚等意思,也可以用来计算时间、日期等。

这些解释来源于《中华字通》。

极少数汉字保留了“攴”的古老写法,而“攴”这个部首通常与用手进行打击、敲击等动作相关联。今天,我们来探讨一下“攴”这个字的发音问题。

“攴”的发音是 pū。这个部首在现代汉字中通常写作“攴”。虽然“攴”这个部首在现代汉字中的使用频率较低,但仍然有一些汉字保留了它的古老写法。

“攴”的字形来源于《说文解字》:“攴,小击也,即手执竿轻敲。” 这里的“小击”指的是用竿子轻轻敲击的动作,形象地描述了“攴”这个部首的含义。

猜你喜欢
热搜美食更多